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浙新办(2003)12号 2005年10月3日,星期一(GSM+8 北京时间)
2005年10月3日> 精华新闻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忆十世班禅大师
刘枫

  一个刻骨铭心的月圆之夜;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一位宗教界最伟大的爱国者
    毛泽东主席赞扬他“年轻的活佛真是了不起”;周恩来总理称他“少年活佛,英俊潇洒”;邓小平称赞他是“我们国家最好的爱国者”。他就是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赤烈伦珠确吉坚赞”,简称“确吉坚赞”
    
  刘枫:1937年2月生,河北省隆尧人。195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曾任青海省广播电台编辑、记者,《青海通讯》负责人,中共青海省委办公厅副主任兼研究室副主任,中共青海省委副书记兼西宁市委书记、市长,中共青海省委常务副书记、青海省政协主席,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现任第十届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
    
  在我们共和国的大事年表上,记载着他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为国分忧,为国效力的光辉记录。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的日子,在又一个中秋佳节来临之际,我举头望月,睹物思人,情不自禁翻开那些尘封而又难忘的记忆,深深缅怀他——一代活佛第十世班禅大师确吉坚赞。

  活佛家拿手菜,乡情的味道特别浓
    班禅大师出生于1938年1月,青海省循化县文都乡人,3岁时被选定为第九世班禅的转世灵童,11岁被批准为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21岁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我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长期在青海工作,对第十世班禅并不陌生,但始终觉得非常神秘。
    我第一次见到大师大约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春天,当时我和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在北京参加一个会议。一天,大师派一位同志来会议驻地,邀请我们去吃他家的拿手好菜,大家都很高兴。当时一位常去北京的同事说,十世班禅就是这样,很重感情的,每次家乡来人,他总要盛情款待。
    那天,我们一行来到大师北京办事处,身材魁梧、神态和蔼的大师出现在我的眼前。他面带微笑,普通话讲得不错,这出乎我的意料。后来我从有关资料得知,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交替时,大师经常到各地参观访问,发现了人民公社等运动的消极面以及执行民族、宗教、统战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他心系百姓的日常生活,觉得应该给中央写个全面的系统的书面材料。1961年底到1962年5月初,大师完成了藏文初稿,接着他又亲自组织人手将其翻译成汉文。5个月后,有了所谓“七万言书”,包括七个认识、八个问题、五项宗教原则。上书后,未被采纳,相反他因此被囚禁了九年零八个月。在狱中,他坚持天天学习革命理论、佛教经典和汉语汉文,他使用的那本《新华字典》被他那双大手翻旧了、翻破了,四周磨掉了棱角。他不仅可以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佛教学识、理论修养和社会历史知识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为以后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大家寒暄间,大师家的拿手菜“羊头肉”和“牛踺子肉”新鲜出炉。接着他又小心翼翼从柜子里拿出了一瓶“茅台”。他说这酒已经珍藏了许久,就等着家乡人来叙旧。其实,十世班禅本人从来是滴酒不沾的。在宽松的叙谈中,大师和我们亲如家人,充满了浓浓的乡情,活佛仿佛是生活在我们中间的一员……临走时,他对我们说:“别忘了,下次一定来,我再做拿手菜给大家吃。”
    以后,我许多次到北京,都受到班禅大师的盛情款待;他到青海视察、做佛事,我也几次陪同。这也是一种缘分吧。

  月圆之夜,大师再一次挺身而出
    大师一生,胸怀坦荡,关键时刻一次次表现出来的爱国爱教的言行深深影响着藏区广大群众。1987年的中秋(10月8日)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个节日,也是十世班禅顾全大局、爱国爱教高尚胸怀最好的见证。
    那晚的月亮特别圆、特别亮。我在日记中曾这样描绘:“玉兔在天,明月高耿,洒下一地青辉。”记得那天晚上,一家人好不容易凑到一起,准备吃个团圆饭。刚动筷子,当时的中共青海省委书记尹克升十分紧急地把我叫到办公室,开门见山地说,中央来电话,西藏发生了骚乱,要动员班禅出来讲话,你和班禅比较熟悉,辛苦一下,到循化去一趟。当时班禅大师正在家乡休息。原来,一段时间来,在境内外分裂主义分子的策划和支持下,西藏连续发生骚乱,许多不明真相的僧人、群众涌向街头,拉萨局面十分混乱。我马上搁下才吃了一口的月饼,叫上秘书,匆匆上路,直奔十世班禅的故乡循化县文都乡。
    道路曲曲折折,路面坑坑洼洼,我却一再要求驾驶员加快速度,秘书则吩咐驾驶员注意安全。我的心里非常忐忑不安,反复考虑用什么方式去说服大师。我知道,在这之前,中央和青海省有关部门已经先后找到十世班禅,希望他能发表讲话。但班禅大师没有出来,三缄其口。一路上,我顾不上欣赏美好的月色,十分担心完不成任务。但这是中央的要求,必须完成。后来事实证明,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班禅是对某些部门有意见,但主要是多花点时间,作充分准备。
    我也清楚地记得,当年9月27日和10月1日,全国人民都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8周年,但在西藏拉萨,一段时间里,少数分裂主义分子,秉承国外分裂主义集团的意志,制造了一系列骚乱。骚乱分子烧汽车、烧房子、乱打人,造成多人死亡。公安干警严守纪律,没有开枪,没有还击,先后有19人负伤,形势十分危急……同时,在这之前,美国有几个议员围绕所谓“西藏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干涉我国内政的活动。他们策动参、众两院通过欢迎达赖访美决议,让达赖利用美国国会的讲坛发表鼓吹“西藏独立”、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论。他们还联名写信给当时的国务院主要领导,公然支持达赖“西藏独立”的计划,通过关于所谓的“西藏问题”修正案等等,气焰十分嚣张……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我终于见到十世班禅。一见面,我们就紧紧地握手,互相祝福。接着,急切地把我在路上考虑的请他出来讲话的道理向他讲述,特别强调,我是受省委委托,这是中央的要求。他仔细听着,只听了十几分钟,便打断我的话,露出爽朗、率真的表情,他直奔主题说:“我都知道了,我已经把讲话稿都草拟好了,我们现在就走。”我心头的一块大石头落了下来。
    班禅大师的行李早已准备好,我们连夜赶回西宁,径直赶到当时省委省政府已经准备好的会场———胜利公园。第十世班禅在当晚午夜即发表了长达两小时的重要讲话,指出要“依法严惩制造拉萨骚乱的首恶分子,深挖幕后的操纵者,坚决维护汉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他还说,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从元朝以来一直存在的事实。西藏存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内,符合西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任何人也改变不了。十世班禅还寄语藏族宗教界人士要通过这次骚乱事件,提高识别能力,做到爱教先爱国。第二天早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大师的讲话进行了转播,《人民日报》摘要刊登了十世班禅的重要讲话,由于班禅大师在藏族群众中威望高,影响大,各藏区的僧俗群众通过收听大师讲话的广播和录音,加上各级政府强有力的工作,如春风化雨,整个形势发生了根本转变,局面很快得到了控制。
    我也通过这个事件,加深了对大师的了解。

    绝唱礼物,我一生相伴珍藏
    从1980到1989年10年间,大师不辞劳苦,足迹踏遍了整个西藏和青海、云南、甘肃、四川等藏区。无论他走到哪里,他都热情宣传中央方针政策,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宣传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总是倾听广大藏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及时向中央和省、自治区政府反映,对改进有关部门的工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从宗教意义上讲,他是无量寿佛的化身,总是把吉祥和欢乐带到所到之处。他到藏区视察,有一项必做的功课,就是为信教群众摩顶,祝福群众吉祥如意。我有几次看到那种壮观的场面。在看不见首尾的群众队伍中,大师一次又一次重复着看似简单的动作——轻轻抚摩头顶,往往把胳膊都摩肿了,但他没有让一位信教群众失望。一位远道赶来朝拜的老人对大师说:“我病了,又老了,请大师为我祛病除灾。”大师和蔼地对他说,“您身体有病,一定要去找医生;但您将来一旦告别人世,我一定祈祷佛祖,尽我一臂之力。”他经常告诉身边的工作人员,摩顶活动要多安排几次,尽量满足群众的要求。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1989年1月9日,大师到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扎什伦布寺主持五世到九世班禅大师遗体合葬灵塔祀殿——班禅东陵扎什伦布寺开光典礼系列活动。其间,得力助手因意外车祸不幸丧生,大师不得不亲自每天都忙到深夜。1月22日,隆重的开光典礼如期举行,接着座谈会、表彰会、给群众摩顶祝福,大师在极度繁忙中度过。1月28日凌晨,因劳累过度,大师感到身体不适,胸口疼痛……中央随即派出医疗专家组和西藏自治区的医护人员进行多方抢救,大师终因操劳过度,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终年51岁。
    在这之前,我曾接到大师的请柬,邀请我参加这次盛大的活动。我当时因另有要事,就委托统战部长前往。我因为没有参加这次活动,班禅大师特地让青海省委统战部长给我带来三件礼物——一张特制的他的照片、一块刻有他名字的天津产手表和一条特大的哈达。他那时正忙得不可开交。几天后,大师永远离开了我们。我从青海来到浙江,搬过多次家,有不少东西丢失了,可这三件礼品,我一直珍藏至今。
    在纪念大师去世十周年的时候,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曾称他为“爱国爱教、团结进步的典范”,评价他一生是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继承和发扬历代班禅的爱国爱教的传统,并使之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内容,发展到新的高度,成为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大团结,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爱国主义者。16年过去了,我同大师的交往历历在目。又一个中秋节将至,愿清风寄情,明月托物,祝福大师在天堂平安吉祥。
  ■本报首席记者章慧芬整理
  ■本文将在近期《中华儿女》杂志政要版刊出,征得该刊同意,本报首先发表。
    


    
   © 浙江工人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或复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