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浙新办(2003)12号 2008年10月16日,星期四(GSM+8 北京时间)
2008年10月16日> 人间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雪花膏
徐瑞娥

  “素面朝天”曾经是个很时髦的词,代表着现代女性一种洒脱的生活态度,让人赞叹,不过现在却没有几个女人真正有勇气效仿。其实放在上世纪70年代,绝大多数中国女人都是素面朝天的,因为根本没有化妆品可用,即便有也不敢用,会被谓之“臭美”。
  1977年我上了初中,第二年被选入了学校宣传队,于是成了全家第一个经常化妆的人。所谓化妆其实非常简单,每次演出之前由老师帮我们完成,无非是擦一下口红,然后左右腮帮子各涂一大坨红胭脂,两分钟就搞定了。现在回想一下当时化的妆一定很可笑,像古装戏里的媒婆。
  70年代末,城市百姓家庭中流行一种化妆品叫“雪花膏”,雪花膏的最大用途是滋润皮肤、散发香气,在当时老少咸宜,花几毛钱就可以到巷子口的百货商店打一小瓶。虽然雪花膏的顾客群年龄跨度大,从四五岁到五六十岁都可以用,但既然是化妆品,在那个年代当然就有“性别”,雪花膏的性别是“她”,“他”是不能用的。记得那时遇到秋天,小弟的脸就会干燥起粉子,我便常常偷偷给他擦点雪花膏,每每他出门时总是忐忑不安,怕被人闻到了香味,说他是“娘娘腔”。
  转眼到了1980年,忽一日,邻居家的萍萍鬼鬼祟祟地把我拉到她家,要我仔细看看她有什么变化?我一眼发现她比平时白了,脸上好像糊了什么“白灰”。
  “这是粉底粉。”她骄傲地说。
  “粉笔粉?这也能擦在脸上?”我很好奇,她笑得直不起腰,说我快成乡下人了。
  80年代初期,化妆品已经不再是雪花膏一枝独秀了,指甲油、眉笔纷纷进入了市井人家。街面上的女人开始产生了分化,一部分依然脸色或灰或黄,一部分已经不太像传统的“黄种人”了,有了几分洋气。
  到了80年代末,各种品牌的化妆品在商场里已经琳琅满目,雪花膏渐渐成为了偏僻农村的日常化妆品。到了90年代以后“雪花膏”基本就成为了历史名词,不为新一代国人所知了。
  “雪花膏”学名“雅霜”,是中国最早规模生产的化妆品之一,产地上海。旧上海街面的雪花膏广告牌上,印着当时最红的明星白杨,甜心一般的笑容,胸前一束鲜花,那扮相让当时的女人心向往之……
  那天查资料,知道了雪花膏有如此悠久的历史,从30、40年代到70年代,它整整“红”了半个多世纪,而改革开放短短三十年间,中国化妆品的繁荣远远超过了过去许多个“三十年”。化妆品是人们温饱之余的更高生活追求,从这个角度看,它更能够直观地反映出社会文明程度,最近这三十年,是中国人的黄金“三十年”。


    
   © 浙江工人日报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建立镜像或复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