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县干部》:给力应在论文外 雷钟哲
据媒体报道,现年35岁的北大社会学博士冯军旗,曾在中部某农业县挂职两年,写出了25万字的博士论文《中县干部》,力图在某种程度上还原这个县乃至更广意义上的基层官场生态。他收集官员在年龄、学历方面的造假证据;披露该县改革开放以来的虚假政绩工程;甚至搜罗了这个县1013名副科级及以上干部的简历,寻找他们升迁路上的“奥秘”。“政治家族”现象也在这样的寻找中浮出水面。他还试图还原官场晋升道路上秘而不宣的“上贡体制”与“买官卖官”,并屡次接近“最为隐秘”的纪委官员,考察“摘帽的尺度”。
所谓“中县干部”,按冯军旗的说法,意思是“县里的中国”。如果我的理解没错,这个地处中国中部的农业县,就是一只解剖中国的麻雀。而冯军旗潜心两年深入实际的研究成果——《中县干部》,不但顺利通过了博士答辩,还获得了专家的高度评价。“三农”问题专家于建嵘说其“道出了中国县乡政治的实情”。而冯军旗的导师、社会学家郑也夫则评价说,论文“调查详尽而扎实”。我虽然是外行看热闹,但也相信其中的某些现象,比如“官场很复杂,能力作参考,关系最重要”;比如“草帽都要钱,何况是官帽”;又比如“假政绩”和“政治家族”等等,都是中国政治生态的一个缩影,并且可以从大量的实例中得到佐证。从这点上说,冯军旗的博士论文,不啻为政治肌体的CT诊断书。
然而我们知道,即便运用CT扫描在内的先进技术,都只是一种诊断病情的手段,它和治疗有着本质的不同。其意义只在于准确获得患病的情况,为治疗提供判断的基础。假如一个人得了疾病,医生为他运用了所有的检查措施,但就是对检查的结果不闻不问,或者熟视无睹不去治疗,那样一来,包括CT在内的技术手段,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至少作用要大打折扣。
可见对于疾病来说,治疗才是最重要的。何况早在冯博士的论文之前,我们也对其中的病况不说是了如自掌,也是时有所闻。冯博士不过提供了一份翔实而又扎实的资料。这样说,不是贬低冯军旗的研究意义,反倒应当肯定《中县干部》的警示价值,立此存照,振聋发聩。
但是,笔者在此要强调的是,我们是否该把关注的目光,从论文转向实践,也就是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从制度和机制上,研究消除上述弊端的措施,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舍弃这一点,即便论文具有再高的价值,也不能达到期待的目的。就好比庄稼生了虫害,拿出一整套防虫制虫的办法,并真正踏踏实实去除虫,这才是硬道理。否则,一切都只是喋喋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