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恩施感受斑斓的土家文化 特约撰稿 王珍 文/摄

土司城前欢迎客人的土家人。
镜头里,烟雨缥缈的恩施州像风像云又像雾,就像我在日前应邀参加“灵秀湖北——全国百名摄影家走进武陵山”活动之前对这片神奇土地的认识:朦胧、神秘而充满着诱惑。 在恩施的那些日子里,走在雨雾深处,常常感觉到自己身在绚丽多彩的梦里,在轻盈飘摇的雾霭中,在似幻似真的仙境间。镜头掠过土司城、大峡谷、利川腾龙洞、咸丰黄金洞、坪坝营、建始清江画廊等处,风景在岚岫中若隐若现,神秘莫测,宛如海市蜃楼。独具风情的土家族文化,原汁原味的农民艺术团的表演,浓郁的民族文化、魅力四射的风土人情,是那样的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那些古老而美丽的人文、地理、风光,永远地定格在心中。 有一种美丽叫西兰卡普 我一直喜欢民族服饰,所以到了恩施自然会睁大眼睛去寻找美丽的绣品。于是,发现了西兰卡普——一种土家织锦。西兰卡普多以丝、棉、麻为原料,一般以红、蓝、青三种颜色为经线,纬线可以自由选择颜色,用古式织机、挑花刀采取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方法手工挑织而成。西兰卡普制作的被面、床罩、窗帘、桌布、椅垫、包袱、壁挂、锦袋、披肩等色彩对比强烈,图案朴素而夸张,写实与抽象结合,极富生活气息。 西兰卡普清晰的丝丝缕缕是土家人书写他们自己故事的方式,四凤抬印、土王五颗印等,他们把历史的传说织进了西兰卡普;双凤朝阳、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福禄寿喜、鲤跃龙门、五子登科、鸳鸯戏水、野鹿含梅、老鼠娶亲等,他们把生活风俗定格于西兰卡普;张家界风光、土家吊脚楼等,他们把自然风光搬上了西兰卡普;猴儿花、虎头花、猫脚迹花、狗牙齿花、玫瑰花、菊花、月月红等,他们也把花鸟鱼虫植入了西兰卡普。 在土家语里,“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铺盖。人们往往在花铺盖前冠以“土”字,以彰显这项民间工艺所包含的土家族民族特点。土花铺盖深为土家族人所珍爱,视之为智慧、技艺的结晶,被称作“土家之花”。 和任何一件美丽的事物一样,西兰卡普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中的西兰是土家山寨中一位最漂亮、最聪明的姑娘,善绣的她把山里的百花都绣遍了,只剩下半夜里开花半夜里谢的白果(银杏)花还没看见过。为了绣出白果花,她在半夜独自爬上高高的白果树与白果花儿对话,不料被好妒嫉的嫂嫂发现了。糊涂的哥哥听信了嫂嫂谗言,用板斧砍断了白果树,西兰从树上摔下来死了。但她的绣花艺术却被土家人传了下来。 土家姑娘从十一二岁起,就开始学习编织,在织布的机台上织出美丽的西兰卡普。按照当地的习俗,土家姑娘出嫁时要有自己亲手编织的全套织锦作为嫁妆。土家人把能否挑花绣朵作为衡量一个土家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土家有首情歌是这样唱的:“白布帕子四只角,四只角上绣雁鹅;帕子烂了雁鹅在,不看人材看手脚。”因此,土家姑娘习惯于用彩色纱线精心编织自己的嫁妆,也编织出自己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西兰卡普工艺独特,造型美观,构图大方,织工精巧,花样丰富,色彩鲜明热烈而古朴,被称为土家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中国五大织锦之一。2006年,西兰卡普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 如今,西兰卡普和其他民族手工艺品一样,受到了有关方面的日益重视,一些老艺人正在悉心培养下一代传承人,西兰卡普这朵开在土家的奇葩已经从山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西兰卡普是土家女子用女儿的缜密心思做经线,以母亲一样的柔情做纬线,用心织出的土家女子的深情诗句。 有一种感恩叫哭嫁 在土家族做女儿一定是很幸福的,因为我在恩施州看到、听到许多和女儿相关的美丽故事。在咸丰县黄金洞乡唐崖河上游有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叫女儿寨。这个羌族、土家族、苗族等多民族聚居的寨子,自然风光特别迷人。四周层峦叠嶂,风光秀丽,一望无际的绿色茶园和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其间有衣着艳丽的少数民族女儿走动。我不知道这个地方为什么叫女儿寨,就自己想一个理由——因为像女儿一样美丽吧! 土家族还有一个浪漫多情的节日,就是每年农历七月十二的女儿会。这个在华夏大地上独显女性文化光辉的节日,被誉为“东方情人节”。女儿会保存着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遗风,是偏僻的土家山寨中与封建包办婚姻相对立的一种恋爱方式,是恩施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以歌为媒、自主集体择偶为主要目的的节日盛会。 在这个节日,土家女子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能穿的都穿上,把长的穿在里面,短的穿在外面,一件比一件短,把每一层最最漂亮的花边都露出来让人看见,并佩戴上自己最好的金银首饰。姑娘们用背篓背着自己亲手绣的鞋垫或者土产山货等摆在街道两旁,自己则稳稳当当地坐在倒放的背篓上,等待意中人来买东西。小伙子则在肩上斜挎一只背篓,形如漫不经心的游子,在姑娘面前搭讪。姑娘若是中意对方,则低价出售自己的货物,接着,就到街外的丛林中去赶女儿会,通过女问男答的对歌形式,互通心曲,以定终身。 20世纪80年代后,恩施州年年都要举办盛大的女儿会,越来越多、越来越远的山外人从四处赶来参加女儿会,一睹心动目眩的激情一刻,感受远古巴人真、善、美的脉搏与灵魂,领略土家人追求幸福、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 土家女儿的人生高潮部分无疑是哭嫁了——土家姑娘的结婚喜庆之日是用哭声迎来的。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开哭了,有的甚至要哭一个多月,最少的也要哭上三五天。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贤德和孝顺的标志。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甚至要哭家中的菜园、鸡鸭牛羊,等等,哭的内容越多,越说明该女子有才、有感恩之心。 哭嫁的词一般为即兴所作,见娘哭娘,见婶哭婶,哭词各不相同,如哭父:“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为我苦费心,爹的恩情说不尽,提起话来说不尽。一怕我们受饥饿,二怕我们疾病生;三怕穿戴比人丑,披星戴月苦费心;四怕女儿无文化,把女送进学堂下,如今女儿已成人,花钱费米恩情大。一尺五寸把女盘,只差拿来口中衔;艰苦岁月费时日,挨冻受饿费心血!女儿错为菜子命,父母枉自费苦心;女今离别父母去,内心难过泪淋淋!为女不得孝双亲,难孝父母到终身;水里点灯灯不明,空来世间枉为人!” 哭嫁通常在新娘的闺房进行,新娘哭到谁,谁就必须去陪哭,男的不会哭就说几句安慰、祝福的话以示惜别。哭嫁在新娘出嫁前一夜最为热闹,特别是天亮之前,父母、姐妹与新娘对哭时,一声声、一句句,如泣如诉、声泪俱下、凄戚哀婉——回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恩,托兄嫂照顾年迈双亲等,把亲人间的恩情和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旁观者无不情动落泪。即使我只是在看一场表演,也会触景生情,想起自己在家做女儿时的某一天,和妈妈说到女儿大了总要出嫁离开娘的话题时,执手相看泪眼的情景,忍不住心弦颤动,恨不能冲过去和新娘一起抱头痛哭。 哭嫁,是红盖头下一朵最最凄艳动人的带雨梨花。 有一种热情叫摔碗酒 酒是土家族在祭祀、征战、喜庆时不可或缺的语言,并且土家族有其很独特的饮酒方式。 其中有一种咂酒——不是喝而是吸,用竹管、芦秆、麦秆或藤枝吸酒。据传是明代土家族士兵按时奔赴抗倭前线,将酒坛置于道旁,内插竹管,每过一人咂酒一口,以此传习成俗。咂酒是土家族人庆祝喜庆节日、欢迎贵宾喜庆酒,也是祭祀、征战用的仪式酒,同时也是土家族人日常生活中须臾不离的饮食。 咂酒的情景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大家聚在一起,围着酒坛咂酒,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嫌不弃。咂酒,作为中华民族酒文化的一部分,历史悠久,别具一格,展示了土家族豪迈粗犷、热情好客的民族性格,也充分显示了土家族人民与汉族、苗族等其他民族长期以来和谐共处,团结互助的思想与情怀。 而摔碗酒的现场则有点惊心动魄了。在恩施一个叫做“巴蔓子”的农家小院,我的双脚还没进门槛,就听到了一片“噼噼啪啪”的碗碎之声,开始我还以为是那些人酒醉闹事呢。但我刚刚在小竹椅上坐下,就见同桌有朋友端起一土碗农家自酿的包谷酒一饮而尽,扬手“啪”一声将碗摔得粉碎。再看四周的每一桌,除了土家腊肉、野山药炖咸猪蹄等菜肴之外,都是统一的大壶的包谷酒和码得齐齐的大摞土陶碗。敬酒声和着“噼噼啪啪”的摔碗之声,不绝于耳。因为如果碗摔不碎,必须罚喝一碗酒。所以大家都卖力地把碗摔向地面,看得我瞠目结舌。 后来有知情者向我们解说了摔碗酒的来历,其中的一个版本和东周末期的巴国将军巴蔓子相关。当时巴国发生内乱,蔓子遂以许诺酬谢楚国三城为代价,借楚军平息内乱。乱平后,楚使索城,蔓子认为国家不可分裂,身为人臣岂能私下割城。但不履行承诺是为无信,割掉国土是为不忠。于是,举酒一饮而尽,将碗摔碎,拔剑自刎。巴蔓子以头留城、忠信两全的故事,成为了巴渝大地传颂千古的英雄壮歌。摔碗酒也成为人们对英雄的膜拜仪式。另一版本是相传有两家土司势不两立,后来,为了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两人决定尽释前嫌,于是共饮一碗酒,酒喝干后,将碗摔碎,以示今后的友谊与和谐,显示了二人的肚量和豪气。 今天的摔碗酒,已经成为土家族的一种文化特征。游人在体验土家风情,领略土家文化时,也会入乡随俗,喝一回摔碗酒。 摔碗酒,一摔泯恩仇,是率性豪爽、热情好客、达观随和、与人为善的土家人的真情表白。 |